服务创新国家战略,培育高水平技术成果,培养高水平优秀人才。
智能装备动力学中心学术带头人为胡海岩院士,现有固定人员1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次、青年长江学者1人次,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和良好学术声誉。中心围绕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需求,崇尚工程科学理念,致力于动力学与控制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具有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并重之特色。已取得若干重要研究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
智能装备动力学中心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非局部弹性结构的波动力学、飞行器机载设备的非线性隔振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十年来,中心致力于大型空间结构展开动力学、绳系卫星动力学与控制及飞机结构颤振主动控制等研究。涌现出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等一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全国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用航天重点项目、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一批技术研究项目。未来,中心将面向国家航空、航天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力学一流学科和人才优势,重点建设以下四个方向:
胡海岩院士
柔性航天器结构及控制研究:针对未来空间在轨服务提出的模块化结构运送、展开、组装等技术需求,开展柔性航天器在轨组装、空间软捕获等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建设全尺度、空间微重力等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平台,满足航天器高精度全物理仿真、空间复杂环境模拟等需求。
绳系航天器地面实验系统
先进飞行器自适应结构研究:围绕变体飞行器、无人隐身战机等先进飞行器研制需求,开展可变体飞行器自适应结构设计、主动气动弹性变体机翼技术及柔性飞行器自主飞行试验等技术研究。
飞行器气动伺服弹性风洞实验
智能机械与人机交互研究:围绕国民健康服务及未来空间在轨服务等重大需求,通过力学、信息及生物工程等学科交叉,开展康复机器人、灵巧机器人、软体机器人、智能飞行器、空间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智能机器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矢状面内神经-力学人体平衡模型
超结构动力学及前沿技术研究:聚焦具有超高特征频率的亚微米尺度的结构及具有反常表观性质的超材料结构的动力学问题,解决含亚微米关键结构的微机电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形成学科新的增长点。
类超级碳纳米管模型及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