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基本情况
1. 中心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主要研究包括:
(1)智能结构传感、驱动、能量自供给技术;
(2)大尺寸复杂飞行器结构健康监测技术;
(3)大尺寸结构变形监测及控制技术;
(4)结构损伤扩展及结构寿命预测技术;
(5)智能结构与健康监测软硬件产品开发及应用装备研制。
2. 团队成员:
团队现有教授2人、讲师4人、硕博士研究生40余人。团队主要成员情况如下:
团队负责人:袁慎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所长、结构监测与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欧洲结构健康监测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担任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Struct Health Monit、Chinese J Aeronaut、航空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副主编和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2项)等、国防973、JKW基础加强重点项目课题、JKW前沿创新领域项目、国家863、国防基础项目、国家重点型号工程项目、民用飞机先进技术研究专项以及欧盟第7框架国际合作项目等。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教学成果奖、江苏省科技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世界结构健康监测年度杰出人物奖。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发表文章SCI/EI收录文章300余篇,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软件著作权19项。
团队骨干:邱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副所长、结构监测与预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洪堡学者、香港香江学者,入选中国科协首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A类和“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现任民航飞机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国际会议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DT in Aerospace科学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J Meas Eng、Current Chinese Science Aerospace Science、数据采集与处理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重点(南航负责人)/青年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航空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面上一等资助、民用飞机先进技术研究专项、JKW前沿创新领域项目、国防973子项目、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子课题等。发表SCI/EI收录等文章近110篇,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获结构健康监测领域顶级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江苏省优博。
团队骨干:任元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硕士生导师。主持JKW基础加强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博士后面上项目等,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本领域著名SCI收录期刊IEEE T Ind Electron、Mech Syst Signal Proc、Struct Health Monit等发表文章1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团队骨干:陈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主持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共发表SCI/EI收录等文章18篇,在本领域著名SCI收录期刊Mech Syst Signal Proc、Struct Health Monit、Smart Mater Struct等发表文章1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
团队骨干:黄天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项。共发表SCI/EI收录等文章18篇,在本领域著名SCI收录期刊Mech Syst Signal Proc、Struct Health Monit、Smart Mater Struct等发表文章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团队骨干:鲍峤,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讲师。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南京邮电大学基金,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项。在本领域著名SCI收录期刊Mech Syst Signal Proc、Struct Health Monit、Smart Mater Struct等发表文章6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
二:未来三年发展计划
团队未来将进一步针对国家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的重大需求,继续深化型号应用,同时围绕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在物联网、芯片等领域积累研究基础,力争形成有特色的高科技产品。具体的规划如下:
(1)面向航空航天应用,进一步推进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的研发,重点在于围绕型号研制和应用需求提升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技术的成熟度,力争进入型号研制。
(2)面向民用领域进行扩展研究和应用,研发基于大数据管理的国家重大工程装备智能运维物联网系统,力争形成在国内外有竞争力的成熟产品。
(3)研发基于芯片技术的光纤光栅解调技术及轻量化结构冲击监测片上系统。
(4)依托空港研究院的平台,大力培养硕博士生及青年人才,并力争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三:预期研究成果
(1)申请/授权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3项;
(2)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10篇;
(3)研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航空航天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
(4)研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工程装备智能运维物联网系统;
(5)力争建成包含10~15名固定人员、硕博士研究生50名左右的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国家或省部级青年人才1~2名。